NBA资讯

亚历山大两场40次罚球引热议:雷霆核心成NBA“碰不得”的人?

日期: 阅读:

北京时间10月26日,雷霆核心谢伊·吉尔杰斯-亚历山大(SGA)在新赛季前两场常规赛中一共获得了40次罚球机会,这一数据让他成为NBA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。美媒甚至调侃他是“碰不得的球星”,认为他已经把造犯规练成了一门“艺术”。

亚历山大碰不得

在网络上,关于亚历山大的两张恶搞图被疯狂转发——

第一张是他坐在地上、手端破碗乞讨罚球的“乞丐版”形象;

第二张则是他全身被气泡膜包裹,仿佛“稍微一碰就碎”。

这两张图用夸张的方式讽刺他频繁制造犯规的能力,暗示他几乎无法被正常防守。

甚至有网友虚构了一条“亚历山大本人回应”的推文——“谁给我发这些图……等着被我拉黑吧。”事实上,亚历山大已经一年多没有更新过推特。

为何外界对他的罚球如此关注?

原因在于,亚历山大把“造犯规”融入了自己的核心进攻体系。他凭借精准的节奏变化和细腻的身体控制,让防守者的轻微接触都可能引发哨声。

这种“一碰就倒”的既视感,让他成为媒体与球迷热议的焦点。

揭幕战对阵火箭,亚历山大14次站上罚球线;

第二场面对步行者,他更是26罚23中,刷新个人生涯罚球纪录,并在那场比赛中砍下55分,其中有23分来自罚球(占总得分的41.8%)。

关于亚历山大的打法,外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。

支持者认为,他只是把规则研究得更透彻。通过节奏掌控和身体对抗的细腻运用,他让防守者陷入“动也不是、不动也不是”的尴尬境地。这是高篮球智商的体现,正如当年的詹姆斯·哈登,他也凭借造犯规能力跻身MVP行列。

但反对者则认为,过度依赖罚球破坏了比赛观赏性。球迷想看到的是激情四射的对抗、暴扣和高难度投篮,而不是频繁的罚球哨声。恶搞图之所以走红,恰恰是部分球迷对“造犯规篮球”的不满情绪在发泄。

是技术的体现,还是规则的漏洞?

亚历山大的“罚球体质”正引发全联盟的思考。篮球的魅力来自对抗与智慧的平衡,当造犯规成为主流手段时,这种平衡也在被重新定义。

你怎么看?亚历山大的造犯规,是艺术还是表演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。

最新资讯